不知不覺中已經(jīng)走過了三十個多年頭了,想想當初還是個不懂事的小丫頭,如今我已經(jīng)可以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,自己的未來了。回顧自己的歷程,心中的酸澀之感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的。
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,從小我就自認為沒什么特別之處,父母很少對我施加,大概他們也明白人生的無奈吧。到了上學年齡,在同學和老師眼中,我應該算是一個聽話的好學生吧,小學、初中階段可以說是我最值得自豪的時段,我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,唱歌、跳舞、朗誦、寫作不錯,學習能力也過得去,呵呵,因此我每每想起這時候總會意猶未盡。
到了中考前,媽媽說,女孩子還是讀衛(wèi)校學護理最合適,今后好找工作有一口飯吃。就是這樣簡單的想法,定格了我學護理的命運。最初我對護理的認識是模糊的,印象里只覺得醫(yī)院的護士穿上護士服挺漂亮。初中畢業(yè)懵懵懂懂的我順利跨入衛(wèi)校大門,開始了我的天使之路。衛(wèi)校畢業(yè)了,順利被分配至醫(yī)院工作。上班的第一天,穿上潔白的護士裝,仔細欣賞著鏡中自己年輕的面龐,沒有太多的想法。
但現(xiàn)實中護理工作的繁重與臟累,三班倒的漫長與枯燥很快讓我感到彷徨、失落。一次小夜班,科室病人爆滿,科室42個住院病人,5個病危、18個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,23個接液,從下午6時接班開始,鈴聲響個不停,忙、忙碌、望不到頭......連歇息下來寫護理記錄的時候都沒有。那一刻,我真有逃離的沖動。凌晨4點半忙完班上的事情,脫下燕尾帽,看著鏡子里因熬夜而憔悴的臉,我不禁叩問自己:這就是天使的工作嗎?
但是失落是暫時的,病人的不理解也是個別的,更多的是病人和家屬的感恩。曾遇到一位62歲患直腸癌的楊大伯,手術后在我們科室住了一個多月,每天我和科室姐妹給他的人造肛門處輕柔的換藥;教會他出院后自己護理的知識;我們每天輪換著去安慰他鼓勵他,幫助他樹立戰(zhàn)勝疾病的信心,我們建立了深厚的護患情。出院后康復良好的他每次來科室復診,他都帶來一籃土雞蛋要感謝我們,那一份珍貴的情誼豈是這一籃雞蛋能替代的。每當我休息后上班一走進病房,病人們就像親人般詢問:“劉護士,原來昨天你不上班呀,我到處找你給我量血壓,我就喜歡找你。”這樸實的話語里傳來的“牽掛”讓我在護理崗位上一次次安定的走了下來。從一個個鮮活的新生命誕生到一張張因康復而幸福嶄露的笑臉;從自己青澀笨拙的操作到熟練自如的搶救......我逐漸體會到了護理工作的快樂與價值,我逐漸觸摸到了護理工作的精髓所在,我的那點煩惱、那點痛苦、那點憂愁又算得了什么呢?
15年余的臨床護理工作經(jīng)歷,我輪轉過內科、外科、眼科,遇到了各種各樣的病人:腦血管意外、急性中毒、出血休克、嚴重燒傷、特殊復雜手術后……等等,同時病人們性格與文化層次各異,彬彬有禮者有之;蠻橫不講理無理取鬧者有之;刁鉆狡猾逃費者有之,并且病人們還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個性化需求。如何應對所有的這一切,成了我為之欣喜、焦慮、甚至失眠的“心結”,后來有幸觀看了原協(xié)和醫(yī)學院護理學院副院長、中國護理界老前輩黃人建先生的演講視頻,讓“護士”二字在我心間愈來愈有含金量。直到如今仍牢記著黃人建前輩說的話“護士是科技工作者,她與服務行業(yè)有著本質區(qū)別,因為我們服務的對象是病人,從事護理這個職業(yè)必須需要專業(yè)的理論與技能培訓才有資格、有能力去給病人提供治療與護理。”原來即使是最細微卑下的基礎護理也體現(xiàn)著我們護士的文化素質啊。
2010年初,因為工作的需要,我離開了從事15年余的臨床護理崗位,轉為行政工作。但不管之前的經(jīng)歷,還是現(xiàn)在的離開,我的工作始終沒有離開過醫(yī)院,沒有離開過病人,內心我一直把自己安放在天使之列。我是一名護士,從前是,現(xiàn)在也是。
親愛的護士姐妹們,“任雖不重、道卻還遠”,這世間蕪雜的職業(yè)之眾多,或高貴、或平凡、或體面、或卑微,其實都會如銀河里不起眼的流沙般庸常流走,只有讓屬于自己的那顆星星發(fā)出最晶亮、最耀眼的光芒。
繼續(xù)前行……
(黨辦 劉鳳玲)
上一篇:我眼中的護理
下一篇:“愛心天使”三十余載——王美蓮